UIUX設計師工作實錄 — Agency 和 In house公司的差異比較(上)

關於我的經歷


平凡的我,大學唸的是工藝設計,職涯闖蕩過程從陶藝老師到平面設計師,再轉職UIUX設計師,現在是產品設計師。

當過agency(接案/顧問公司)以及in house(自有產品公司)的設計師,以下依據個人經驗紀錄一下兩種類型之間的差異與大家分享~

(每間公司狀況不同,個人經驗僅供參考唷)

agency

之前任職的公司是一間主要承接金融業案子的接案公司,定位就是大家熟知的乙方公司,在這裡任職兩年多。

加入時算是新創公司,專案數量和員工數量都一直逐步成長,在職時公司的人員配置有老闆、PM 1–3位、設計師3–8位、前端工程師1–4位、後端工程師2–4位、助理/QA 數位,員工人數在我在職時從1x為成長到約30位。


in house

曾任職於旅遊電商以及人力銀行,公司內部有完整的開發團隊,網站的產品規劃和系統都由自身開發,公司組織相較angency皆龐大許多。

在旅遊電商內,所屬的資訊處底下依據不同大項目分為數個部門,部門下再依據產品線分為幾個組別,全體人數約有七八十人,成員大多為工程師(包含前端、後端、ERP、ios、android),PM2位,負責特定的產品線,UIUX設計師2位,分別與所有線別合作。


在人力銀行內,設計處是獨立的,以行銷/產品區分成幾個不同的部門及課,我所在的部門專做產品設計,大約有7-8位設計師&3-4位研究員,我們會與企劃、行銷及工程團隊依照不同產品進行合作,有許多跨部門合作的機會,組織又更大了,資訊開發團隊總人數大約四五百人。

產業類別


agency

能夠快速接觸到許多不同的產業,前公司主要承接金融業的案子,例如銀行、人壽業,案型大致分為官網、EC 網站、活動頁、APP,有很多從0–1的開發機會,也會經歷舊官網翻新的改版過程。

偶爾也會有些不同類型的案子,公司接過的案子還有藝文、醫療、保健、百貨…等產業,需要在短時間盡可能地理解該產業的知識,才能夠較順暢地進行討論。

好處是能夠迅速累積作品,讓作品集內的作品多元化。除非長期承接同一類型的案子,否則研究並不深入,且較少維護、優化的機會。


in house

專注於單一產業or產品,有更多的時間能夠研究該領域,也能從公司內部知曉許多產業相關知識。

會遇到不同狀態的產品,某些產品趨於成熟後,步調可能會較為緩慢,需要長時間的數據佐證後才會進行調整。有些則是會一直快速迭代優化,不斷調整方向讓我們更接近使用者真正的需求。

可以與產品一同成長,優化網站功能更貼近使用者,更能夠宏觀整體網站的一致性與產品整合,進行詳細規劃。

不同公司內部的狀況不同,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一直待在單一產業且步調較慢,時間長了可能會覺得較為乏味;但如果公司內部產品較多,也有機會接觸到各種面向的專案,雖在同個產業,還是有很多尚未探索到的地方值得挖掘。

需求來源


agency

接案公司的衣食父母就是客戶大人甲方爸爸,在前公司時大多的案子都是需要標案後取得(通常專案範圍較龐大、金額較高、時程較長),也會有少數客戶直接發案子給我們做。

標案也是一個微辛苦的過程,在提案過程就需要先依據有限的資料進行設計,在短暫的時間規劃出網站大致的樣貌,畫出圖稿並製作簡報,若成功拿到案子需要再重新梳理客戶需求,正式進行專案。


in house

需求都來自公司內部,來源有可能是產品PM、行銷、公司長官、其他部處的支援需求,也有部分是依據使用者訪談後進行調整,設計師有想法時也可以主動提出,希望進行怎樣的優化,雖然不一定有機會做,但是仍舊能保有討論的空間。

設計會依據現有資源和新需求,與企劃共同進行功能調整,或重新做一個完整的產品規劃。

如遇到公司或產品調整營運方向時,也會提出新需求,有機會在完備的基礎下經歷從0到1的開發過程。


工作內容


agency

以下是在任職時公司設計師所負責過的職責內容:

  • 繪製網站/APP 的 Wireframe、Mockup、Prototype供合作同仁與客戶溝通使用
  • 製作 UI Design Guideline
  • 盤點網站 Sitemap 、功能流程並進行優化建議
  • 製作標案、訪談簡報,並參與標案進行設計報告
  • 與客戶需求訪談,了解需求提出建議與解決方案
  • 參與並支援使用者訪談
  • 撰寫SRS文件(非所有專案)


in house

UIUX設計師

  • 規劃公司Design System,讓公司產品擁有一致性
  • 繪製產品Wireframe、Mockup、Prototype與合作同仁溝通使用
  • 跨部門溝通,與合作PM、前端工程師密切合作


產品設計師再加上~

  • 與PM共同合作製作提案說明簡報
  • 參與使用者研究訪談、田野調查,挖掘使用者痛點與需求,進行產品優化
  • 觀察GA/GSC數據,與PM共同依照觀察指標優化產品
  • 跟著團隊方向教育訓練,如SEO課程、用戶研究課程、讀書會⋯⋯等等

讀到這裡,應該對於在Agency和in house當設計師的差別有些許了解,下篇再和大家說說我遇到的溝通對象、專案時程安排、創意發揮空間以及工作至今的一點小總結吧~

UIUX設計師工作實錄 — Agency 和 In house公司的差異比較(上)
2022/05/172,391
標籤
uiuxuiux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工作實錄
UIUX設計師工作實錄 — Agency 和 In house公司的差異比較(上)
2022/05/172,391
標籤
uiuxuiux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工作實錄